|
说来已经使用Linux已经有些年头,但是往往仍限于初学者的地步,每每装好了系统,不是这原因就是那原因,崩掉,偷掉,坏掉。但是,这装机成功后的乐趣,还有在密密麻麻的文本信息中看着电脑慢慢崩掉的感觉,真的,不是Windows系列的蓝屏可以体会的。今天这里写下一些东西,一是让大家在安装中有所得,二是希望能够引诱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由于即将开始研究生的学习,所以之前就打算在机器上上双系统。主要的考虑是:Windows用于.NET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加上一些日常的应用,这个是你再不喜欢也要将就的。当然,这里并没有说使用Linux就不方便,二是对于我等新手来说,还是保险一些好。当然,为了更加保险,用虚拟机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几乎不能做应用,就能用来看效果(除非你的机器是...)。而选择Linux,我要告诉打算和国外的研究者接轨的我辈么,最好尽快熟悉Linux,因为你会发现你的Advisor一般都让你用这个。
笔记本的配置:清华紫光R30,PM1.7,ATI M9600,40G,768MB内存,自配802.11a/g/b无线模块。Windows占用10G+15G,NTFS。
这次的版本选择,一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在使用FC系列,所以本打算在笔记本上装FC3的。结果碰到显示屏不被内核识别的问题。具体的症状是:[color="Red"]只能看到启动时的提示信息,接下来无论是选择文本安装还是图形界面安装,都无法进入,黑屏,任意键无反应,只能D+C+A重新起动。一般的杂牌子的笔记本显示屏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使用高版本的FC便可解决。
这样下载了FC5。结果又出了问题,下载的文件除了急救盘可以用之外,其他的都有检校错误。[color="Red"]这里我也提醒大家在以后下载发行版的时候,一定要使用能够保证下载正确的方式,如bt,emule等,并且在下载结束后,一定要使用工具验证SHA或者MD5,以免给自己的安装带来麻烦。
这样,最后的选择就是FC6 T2。这是一个测试版,有着不稳定的危险,所以建议追求稳定的各位选择其他的版本,至少是不带T的FC版本,或者好一些用RedHat的正规版本。其他的发行版没有使用过,这里没有发言权了,呵呵。
搞定安装介质后,就是要考虑安装方式了。由于我的笔记本在安装XP时,为了保证系统稳定性,所有的磁盘都是NTFS的,而且下载的ISO文件都在这些盘上,所以,只能使用非常规的硬盘安装方式。因为我手头上有一台台式机,所以我采用局域网FTP的安装方式。
FTP安装要求在台式机上使用XP开一个FTP服务,然后将所有的ISO内容解压到FTP目录中。我将急救盘使用CD刻了出来,因为可能以后要使用它来作恢复。使用急救盘启动笔记本,进入选择模式,键入linux,回车,进入安装模式。这时候要选择提示语言,键盘布局,然后是安装方式(我选择FTP)。我使用自动获取IP地址(就是DHCP)。这里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我的FTP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安装的BUG,就是[color="Red"]如果不选择支持IPV6的话,虽然会很快获得动态地址,但是在接下来的获取安装文件时会出错。为了保险,默认就可以。
接下来是填写FTP的地址以及安装文件所在目录。按实填写。
等待一阵子后,进入图形安装界面。这里的大致过程和其他的版本类似。首先是检测原有Linux安装,提示是全新安装还是升级安装,接下来是硬盘分区。
硬盘分区的部分,一直是初学者的犯难的部分,毕竟心里害怕自己的Win盘会被错格掉。[color="Red"]这里我的建议是,在安装之前,在Win中使用工具将你的硬盘腾出一块空白的地方来。这块地方要没有分区的,也就是完全的Free space。在Linux的安装中,如果你只是新手,请选择让系统使用空白区域自动分区,这样你会省很多的事情,而且不会出错。若是高手,建议自己手动分区。我是将/home,/var和/根分区,以及交换分区和/boot分区分了出来。至于为什么这么分,大家会明白么?高手看了我这关子肯定发笑,我就解释给不明白的各位:/home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崩溃时丢失个人信息,/var由于经常存放动态数据,分隔开有利于保护系统数据,同时也可以防止/var系统崩溃造成连锁反应。
分区结束后,是选择软件包。这里的一个建议是,这次我在安装中,可能是因为我的FTP故障,也有可能使FC的BUG,每次都在安装了一半的时候死机。我建议大家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更换稳定一些的版本,也可以在选择安装包的时候少选择一些,尽快装完,剩下的可以在系统弄好后再补上。
之后是漫长的安装过程,等候的心情不再赘述……
安装好之后又面临一个如何从FTP上安装其他软件的问题。[color="Red"]由于默认的system-config-packages是指向网络的,而且没有了以前的isodir选项,所以需要更改它的相关配置文件。我从论坛里找了一下,可以这样做:将/etc/yum.reop目录下的所有配置文件备份到其他的目录,然后在/etc/yum.conf文件中添加:
[local]
baseurl=file:///+你的安装文件所在的目录
这样设置后,就可以使用你本地的安装源了。具体的设置需要涉及mount等操作,这里由于不是特别的懂,所以不敢误导各位。多使用Google,搜一下论坛就有了(怎么搜?关键字 后面是site:linuxsir.cn)。
大概的步骤算是结束了,可能你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希望你不要在那个时候就停下来。学习Linux,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解决一个个眼前的问题了。若是体会不到,可以看看论坛里精华区的帖子,你看了是不是很佩服?那就是了,你难道不希望别人佩服你么?呵呵,不妨从今天就常常鲜?别害怕Test的字眼,要知道,Test做出来就是让高手用的哦。
[color="Red"] 一些使用的感受,见三楼(感谢Stephenwong兄弟的提醒,晚上写的,罗嗦了,呵呵)。
当然,我可不是什么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