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7日 13:15 经济观察报
本报特约记者 李勇 纽约报道
比尔·盖茨2月底对中国的旋风式访问完成了一个重大公关使命:与中国政府签定源代码备案计划协议。同时,微软将协助联通开发CDMA 1X移动通讯数据库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兴奋多言的盖茨在微软与联通的大型计算机数据库服务器合作上却出语谨慎,不谈细节。
微软隐藏在众多合作协议背后的目的只有一个:回应Linux的挑战。
挑战
随着微软操作系统霸权地位的逐步巩固,如政府和军队等各国敏感部门逐渐意识到加入这一软件帝国隐藏着的巨大风险。互联网的普及使世界上任意一个角落的电脑都能与任何一个政府或者军事机构的电脑实现链接,没有源代码的用户无法进行有把握的防御。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微软用户要求共享视窗操作软件源代码,然而微软的尴尬之处在于,源代码可以用于检测操作系统软件的安全性,也可以用于软件的修改和复制,使微软视窗的版权保护形同虚设。
而软件新军Linux没有这些羁绊。最先由一群软件天才志愿编写、网上自由下载的Linux软件,由于开放源代码,促成全球无数编程者不断复制、修改,从而迅速成熟。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从2001年底开始,在政府采购中选择Linux作为政府办公平台。更多的中小公司则因无法承受微软无休止的软件升级费,也纷纷投向免费、与服务打包配售也很便宜的Linux操作系统。
盖茨带来的源代码备案协议就是希望打消中国政府的安全顾虑——今后五年,中国政府的软件订单最保守的估计也有7.5亿美元。当然真正让盖茨有当下满足感的,是和联通开发CDMA 1X移动通讯数据库。因为Linux的大型计算机数据库服务器是微软真正的对手。
摆在盖茨面前的机遇是,中国联通不久将在全国网发动CDMA数据库升级,以支持联通移动通讯实现CDMA 1X通话服务。在拥有如此幅员和纵深的舞台上,微软有望演示其大型机数据库服务器。一旦成功,其示范意义难以估价。
风头
让盖茨如此紧张的Linux大型机数据库服务器,问世不过三年,但如华尔街巨子摩根士丹利券商安全部门,已开始将宝押在源代码开放软件上。4000多台运行传统软件的高速服务器已更新为运行Linux的更便宜的机器,而这预计在今后五年会为公司节约1亿美元开支。现在,Linux已占据500亿美元规模的服务器市场的13.7%,而这个比率到2006年将飙升至25.2%,仅次于微软。同时,即将在今年达到59.9%市场占有率巅峰的微软将走向业绩下滑。
编写免费软件的工程师和华尔街想节省开支的经纪人的“合作”给软件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震撼。固然微软还击说,考虑到Linux尚不成熟,用户在使用中还要额外付出很多服务费用,但既可以用于IBM超级电脑也可以在摩托罗拉手机上找到的Linux,正吸引着全球的志愿编程者通过互联网交换技术,实现软件的升级换代。
现在,面对Linux的整个IT业似乎只剩下两个选项:或者考虑如何利用它,或者可能被逼出局。这也是继1995年网景浏览器之后,微软霸权遭遇的最大挑战。不同的是,“开放源代码”运动获得了技术巨人英特尔、惠普、戴尔等的支持,实力的天平开始向微软的对面倾斜。
重要的是,业界已经认同Linux是一个主流平台。
化育
每个IT公司在使用源代码开放软件前,必须签署一个法律文件,承诺将自己修改后的改进版再度免费发送,进入自由循环,这就是源代码开放运动。
当1991年还是大学生的芬兰人里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将完成的软件放在网上后,这场运动很快蔓延到全球。当Linux生长几年逐渐进入成熟期的时候,2000年开始的经济萎靡让Linux成为削减开支的采购方和寻找微软替代者的供应方的新希望。
IBM、英特尔、甲骨文、戴尔这些响亮的名字给了Linux进入市场的商誉。英特尔曾经在2001年12月邀集华尔街金融软件供货商,建议他们考虑使用Linux操作系统,意图在产品换代时能够抢占先机。
1999年底,时任IBM服务器集团董事长的萨缪尔(Samuel J. Palmisano)就开始考虑将Linux作为IBM未来的战略支点。2000年,IBM为硬件换代以适应Linux的投入就达10亿美元。现在,Linux和IBM笃定姻缘,15%的IBM主流产品兼容Linux,而萨缪尔也成为IBM首席执行官。
缠斗
高盛的调查分析显示,39%的美国大公司已经是Linux用户。分析家预测,随着Linux2003年改进版的问世,公司用户将掀起新一轮入场高潮。潮流变了,IT界的每个公司都在避免站错队,而这把微软逼到了墙角。
对于微软,Linux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终极问题:社会是否应该对知识给予相应的价值回报,尺度是什么?整个软件业建立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之上:公司注入资金开发新软件,投入市场、获得收益、继续开发更新的软件。然而,开放源代码运动的盛行打破了这个链条。按照“投入-利润”原则运转的微软遇到了来自自由精神的挑战。
Linux的标识是一个憨态可掬的企鹅。别小看这只企鹅,微软那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已经被这只企鹅骚扰得花容失色。Linux不是一个公司,也多过传统意义上的软件产品,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由运动的参与者或许专业水准不足,但是依靠互联网Linux可以无限改进。Linux是免费的,这等于抄了擅用低价战略的微软的后路。
日益担忧“微软依赖症”的公司纷纷倒戈。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跃进,好像抓住了微软的软肋。服务器市场是IT业的增长引擎,是互联网的命脉,在服务器市场占得先机,就像为未来买了保险。
执掌视窗部的微软副总裁奥森(James Allchin)称Linux是微软的头号对手,甚至排在IBM和Sun的前面。但是,微软坚称视窗系统如平板电脑(Tablet PC)以及最新的多媒体中心,仍然为视窗系统打下无可替代的“专利市场”。
但是挫折感开始在微软内部弥漫。CEO斯蒂文·巴尔默甚至歇斯底里:“Linux是IT业的病毒!”而就是在1998年,这位时任微软总裁的巴尔默连Linux的读音都搞不准。当被提醒发音有误时,他甚至说没有经济动力来注意这个。现在,巴尔默每天不知道多少次为这个词忧心。
微软只有打压Linux。1999年,微软建立了一个名为“Linux神话”的网站,专门质疑其功能和可靠性,但这种办法被证明和巴尔默公开指责Linux一样根本无效。后来,微软又资助IDC进行市场调研,抛出一份证明微软软件实际上更省钱的报告。然而微软出钱、出样本和数据的事实让这个报告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现在,微软的最新战略是,向开放源代码运动靠拢,让少数用户拥有看几眼属于最高机密的视窗系统源代码的权利,中国在今年2月27日获得了这一权利。虽然盖茨一再保证中国政府对各个层次的视窗软件有100%的源代码准入,但是有媒体报道:“日前微软并没有给中国政府提供真正的源代码,只是属于‘只许看,不许摸’的最初级阶段,与真正开放源代码的‘无歧视、完全开放、可以自由修改’还是截然不同。”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2月24日,IBM(中国)有限公司与北京市科委举行了“中国IBM-Linux解决方案合作中心”签约仪式。 |
|